35回归平凡-《平凡的间谍2再生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自50年代末开始, 中苏之间的裂痕加大。从美方来说,美国经过二十几年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,逐渐意识到外交政策的失败,而当时美苏争霸中,美国处于劣势,不得不考虑改善中美关系。中苏关系的恶化为中美关系改善提供了契机。

    1966年2月12日, 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威廉·邦迪(William Bu

    dy)在一次讲话中提出, 美国应在坚持抵制亚洲共产主义扩张的同时, 尝试同中国接触的可能性。

    邦迪的讲话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松动的开始。自邦迪的讲话起, 美国官员改用"北京"来称中国的首都, 而在此之前他们一直沿用"北平"的称呼。

    作为对这些变化的回应, 中国政 府于1966年春传达给美国政 府一个信息:如果美国不侵略中国和越南北方, 而且不轰炸红河河堤, 中国将不直接介入越南战争。

    美国政 府接受了这一条件。1966年7月,约翰逊总统在一个题为《亚洲和平的要素》的讲话中, 呼吁在亚洲的敌对国家相互和解, 重申他对进行双边接触的兴趣。 这是15年来第一位美国总统对新中国做出的最为和解的姿态。

    1966年9月以后, 美国官员在华沙的双边会谈上不再提中国共产党在亚洲的"阴谋"。这一对华政策的新路线被美国政 府称之为"遏制但不孤立"的政策。 约翰逊政 府对中国的新态度反映了越来越多的美国公众对中国问题的关注。

    1966年3月, J. 威廉· 富布赖特( J. W illiam Fulb

    ight)领导的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了12次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听证会, 吸引了美国公众的广泛兴趣。

    在听证会上,除了少数保守主义者之外, 所有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和国际问题专家在发言中都要求政 府软化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。

    到1967年, 美国情报官员得出结论," 中国的主要敌人是苏联而不是美国"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